首页 > 鹤壁 > 社会
鹤壁印记丨鹤壁市第一所初级中学的“前世今生”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4-10-22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首席记者 李明英】每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作为我市建市后第一所初级中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它不仅反映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起探寻鹤壁市第一所初级中学的“前世今生”。

据《鹤壁市志》记载,1949年前,鹤壁区域内没有中学。1955年,在鹤壁集镇孙圣沟村设立了汤阴县第三初级中学。1957年,鹤壁建市后,汤阴县第三初级中学正式移交给我市,改名为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一中)。

教师一专多能抢着陪学生上晚自习

1959年8月,毕业于原郑州师范学校的23岁的王国保,扛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一中。此时的一中基础条件差、师资匮乏。

△讲述人王国保 鹤报融媒体记者 李少杰 摄

“我刚到一中就被分配到毕业班教语文,那时一个老师承担两个老师的教学任务,每天睡觉不足6小时,也没有星期天。”9月2日上午,已88岁高龄的王国保在家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那时鹤壁处于建市初期,条件有限,学校没有几个老师,我是被紧急分配过来的。”王国保说,一中建在鹤山区中山原百货仓库对面、孙圣沟村的南侧,由三排平房组成,每排平房前都有一个大花坛,里面种着一棵柏树。“当时学校3个年级共12个班,每个年级4个班,每个班大约有50名学生,每个年级每科只有两名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师生吃住都在学校。”

王国保回忆,学校设有语文、数学、俄语、物理、化学、地理、音乐等课程,他和其他5位同事任语文教师,同时还兼着班主任的工作,除了教学任务还得打理班级日常。让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整所学校只有一名音乐教师还兼教美术。“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王国保说,他平时也爱好音乐,就趁业余时间帮音乐老师辅导学校的乐队和合唱队,偶尔还会帮着物理老师代代课。“一人兼多职是学校每一个老师的工作常态。”

夜幕降临,一中的教室灯火通明,晚自习成为各位教师竞相教学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多学点儿知识,大家都是抢着上课,特别是语文老师和俄语老师。为避免学生混淆,我们就把课分两个时段上。”提起那段难忘的教学时光,王国保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教学和学习。99本作文、50本周记,他必须在一个星期内认认真真批改完,并把错字、不通顺的句子圈出来写评语,如果光写一个“阅”字,还会惹学生不高兴,觉着老师是在应付差事。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都尽最大能力在精神世界充实自己。“学生每周六放学回家,周日下午返校。来的时候背着干粮,城市的学生偶尔还能吃个白馍,农村学生带个黄馍就算好的,大多数都是糠馍,根本吃不饱,但没有一个学生喊苦。”王国保介绍,吃不饱是常态,困难时期一个月全校教师只有27斤粮食。饿得学校司务长、教师得了浮肿病,一到休息日大家都到山上挖野菜充饥。

对于师范毕业的王国保,虽然每个月有47元工资,在当时不算低,可依然过着吃不饱的日子。“我的工资定的是20年不涨,每个月留下17元作为生活费,剩余30元的工资全部寄回滑县老家,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1963年后才有所好转。1971年,鹤壁市决定筹建第五初级中学,王国保暂时离开一中去筹建新中学。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一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也引来了不少新教师。

甘做平凡螺丝钉 坚守教书育人心

1979年秋天,一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讲述人张风英 本人供图

毕业于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的22岁的张风英,跟随父母从湖南来到鹤壁,考入一中任教。“那时一中已经是一所完全中学,设有高中部,我教高中化学。”9月12日下午,今年67岁的张风英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她的母亲1957年毕业于一中,对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她选择到一中任教的原因之一。

张风英介绍,45年前的一中还是鹤壁市唯一的完全中学。一进学校大门,两侧是灰色砖墙、绿色门框的平房教室,每排房头都种有一棵柏树。几年后,随着教职工增多,学校在最后排盖起了一栋两层楼的教师单身宿舍。“当时我到学校教了一年化学,就被调到实验室去做管理员了。”张风英说,一中的教学设施虽然简陋,每年却为近千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这也为之后我市成立单独的高中输送了不少人才。

“我市建立第一所单独高中时,高中的教职工队伍大部分都是一中的老师过去组建的。”张风英介绍,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的灵魂,为了不断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素养,一中鼓励并支持每一位教师进行再教育。1985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又考入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出学习一年。她也从一名理科教师转换为文科生。之后,一中高中部脱离学校独立办学,此时深造归来的她选择继续留在一中任教,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30年时光荏苒,一中从初中升级到完全中学再回归到初中,虽然学校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校良好的师德师风从未改变。

“一中一直以学风正、教学优著称,学校对老师做到公平公正,老师对学生关心关爱。学校给老师制定评分制,业务和自身能力提升及教学成果都在考核范围内,大家除了教学生,业余时间都用来提升自身素养了。”张风英介绍,身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她也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甘做平凡的螺丝钉,坚守教书育人心。

因工作表现突出,在全市第五次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张风英成为一中唯一的女性优秀教师走上领奖台。“其实,我的这股韧劲儿和一中优秀的校风有很大关系。”

2010年,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并入鹤壁市第四初级中学,老师被分流,但这所学校见证了鹤壁教育事业的发展,承载了无数学子的求学梦想与成长历程。

一个班级培养出4位教授10位教师

“一中可是鹤壁教育史上很厉害的学校。我们班近40名学生出了4位教授、10位教师,还有不少走上领导干部岗位。”10月10日下午,毕业于一中、今年70岁的秦继林接受采访时说。

△讲述人秦继林 鹤报融媒体记者 李少杰 摄

上世纪60年代末,作为一座新建城市,鹤壁在育人培才方面不断发力,来自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的教师纷纷来到鹤壁任教,并将一流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日常,这也打开了学生新世界的大门。

“一中在培养学生方面一直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教学还是校园规划都很合理,虽然不能跟现在的教学条件比,但那时候学校的师资可是最好的。”秦继林说,这所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校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秦继林介绍,上高中时,他最崇拜的人就是教数学的王守义老师。他秉承开放式教学,上课从不带课本,只带一个三角板和一支粉笔。“王老师是新乡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不仅学识广还特别幽默,写了一手漂亮的书法。”秦继林说,他对书法特别感兴趣也是受王守义老师的影响,一练就是五六十年,这也使他在书法方面有所造诣,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的一员。

△现中山中学学生大课间跑步 鹤报融媒体记者 李少杰 摄

近日,当记者来到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旧址探访时,这里已经成为中山中学。建校时师生种下的一棵棵柏树,现在粗壮挺拔、生机勃勃,见证着这所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所学校,从过去破旧不堪的平房,到现在干净整齐的楼房;从一条条崎岖不平的砖头小道,到一道道风景优美的柏油路及塑胶跑道,虽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未改变。

责任编辑:樊翠翠审核人:冯丽敏总值班:陈鸿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姓名:
电话: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