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记者 李丹丹 刘想】文明是美好,更是力量。
“1+10+130+N”全覆盖的文明实践阵地、961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65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近年来,淇滨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抓实宣传宣讲、整合阵地资源、建强实践队伍、打造项目品牌,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这是记者11月4日从淇滨区文明办了解到的。
文明实践工作在基层社区服务、培育文明风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明实践志愿者在移风易俗、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广泛社会赞誉,“‘淇’心向善,‘滨’彬有礼”的文明实践品牌越擦越亮,激发了“源动力”,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生命力”,让文明新风吹遍淇滨大地。
抓实宣传宣讲,文明“声”入人心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淇滨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为理论宣讲的重要平台,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让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拓展打造特色阵地,将宣讲延伸到社区、农村、企业,结合居民喜好,打造了特色“公园宣讲”“小马扎课堂”,让宣讲既有“固定讲台”,又有“流动课堂”,实现了“小场景”的大成效。
推进宣讲活动进网络,依托“文明实践在淇滨”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让理论课堂从“纸面”走向“云端”,让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
探索“菜单式+分众化”宣讲模式,整合“五老”等群众性组织,组建了“老兵宣讲团”“唱响新时代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等理论宣讲团队,通过诗朗诵、快板儿、戏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群众语言”,进社区、进小区,第一时间把党的新思想、新政策传达到基层。
整合阵地资源,筑牢服务高地
“我很喜欢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加活动,每次都能学到很多新知识。”一名小学生表示。
目前,淇滨区已建成“1+10+130+N”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整合小区广场、垃圾分类科普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阵地资源,四级联动,拓展文明实践新空间,探索出了一条文明实践从“相加”到“相融”的融合之路。
拓展“融”的领域。通过融合教育、文艺、科技、法律等专业化领域,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真融”“深融”,逐渐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格局,使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都能在文明实践平台上展示各自绝活。
丰富“融”的内容。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与文化广场、红色基地、淇河书屋等互融互通,创新阵地、队伍、内容等融合方式,实现需求对接、数据共享、功能叠加。打破“区域墙”“城乡墙”“层级墙”,实现多方互动、资源互通、成果互惠,织紧织密文明实践网。
拉伸“融”的链条。发挥集合效应,通过活动“建链”、阵地“延链”、志愿“强链”,实现阵地建设从有到广、活动开展从有到精、服务群众从有到实,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文明半径”,构建群众耳边可听、眼前可见、指尖可体验的文明实践学习场景。
建强志愿队伍,积蓄实践力量
在淇滨区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在路口帮助维持交通秩序,或是在维护街道卫生环境,或是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当前,淇滨区拥有961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这些专业化的队伍已经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的重要力量。
为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淇滨区积极推动各相关行业部门立足职能优势,开展关爱帮扶、卫生健康、支教助学、矛盾化解、普法宣传、应急救援、文化惠民、遗产保护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有效破解了专业队伍供应不足、流动不畅、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通过系统的培训课程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抓好骨干培养,利用“文明积分超市”将精神激励与生活回馈相结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让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
打造项目品牌,点亮文明之光
开展文明实践工作最有力的抓手就是项目活动。
近年来,淇滨区聚焦群众需求,培育了“非遗有话说”“华都义剪”“家门口的休班大夫”等65个品牌项目。其中,“非遗有话说”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项目获评全省一类优秀文明实践推介项目,“华都义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4年全省文明实践二类示范培育项目,家门口的“幸福食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省文明实践三类示范培育项目。
这些文明实践项目让文明实践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非遗有话说”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项目聚焦非遗文化保护,通过“非遗+档案”“非遗+媒体”“非遗+集市”“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方式,帮助非遗传承人将技艺说出来、传出去。项目开展3年以来,已帮助30项非遗、45位传承人走出困境。他们的故事先后被环球网、央视频、“学习强国”平台、河南电视台等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宣传报道260余次,网络浏览量达5.36亿次。开展了非遗文化相关活动736场、开发相关课程11门,将非遗与文创产品、活动集市、文旅推介会、乡村振兴等深入融合,得到不同受众的赞誉,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华都义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自1996年2月起,坚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超过28年,志愿者奔波在为城乡社区困难人群免费理发的道路上,坚持每周六、周日服务2天。项目开展以来,义务理发超百万人次,上门义剪3.6万人次,文明实践服务实现了从本市到河南省,从河南省到中原四省的拓展带动。
家门口的“幸福食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睦邻小厨”志愿服务队于2022年3月启动,为辖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午餐服务。通过点餐小程序,形成线上点餐、餐饮企业接单配餐、志愿者团队精准送餐的服务模式,同时向高龄、独居等群众发放免费就餐券。目前该模式已推广到16个小区,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一老一小”吃饭难题的新路径。
“淇”心向善千般秀,“滨”彬有礼漾新风。据介绍,淇滨区将继续坚持为民、惠民、利民的原则,巩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方式、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领域,让“‘淇’心向善,‘滨’彬有礼”的文明实践品牌越叫越响,文明实践之花在淇滨区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