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新闻推荐
卫星接收系统集成工程师代鑫:架起地空桥梁 捕捉太空信号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4-12-06

8168ab39-ea39-4fc1-82d4-26a434911790.jpg

△11月22日,鹤壁科创新城披烟园,随着直径13米、形似大锅的天线被顺利安装在地面接收站基座上,我市第二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基建工程完成。图为在卫星接收系统集成工程师代鑫的指挥下,工作人员对天线进行找平加固。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首席记者 范鑫 文/图】人造卫星,犹如人类安放在太空的眼睛,在天巡绕,对地俯视,产生着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海量数据资源,如何才能源源不断地传送至地球,为我们所用?

答案就在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它就像一个“数据驿站”,接收着来自太空的海量信息。

11月22日12时许,鹤壁科创新城披烟园,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施工,当一口直径13米、形似大锅的天线顺利吊装成功,稳稳地落在预先竖起的地面接收站基座上时,负责本次地面接收站建设任务的代鑫露出了笑容。

今年29岁的代鑫,是北京航天驭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卫星接收系统集成工程师,从事地面接收站建设管理工作已有5个年头。

“卫星地面接收站如同繁忙的‘数据驿站’,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观天、看地’。”代鑫说,“观天”是指接收卫星观测数据,“看地”是指保障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的稳定运行。

卫星地面接收站是航天产业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从茫茫星海中捕获卫星信号。当卫星从地面接收站上空经过时,运行管理中心就会指挥、控制各站点天线捕获卫星信号,建立星地链路,“抓”住卫星发回的宝贵数据。

要实现“天有所视,地有所知”,跟踪和接收环节尤为重要。卫星单次过站时长有限(一般为3至14分钟),地面接收站工作时,不仅需要精准计算出卫星的位置,还要控制数十吨重的接收天线瞄准在太空飞行的卫星,保持信号跟踪接收的稳定,对准偏差不能超过0.12度,因而对地面接收站的控制系统和精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次在鹤壁新建的地面接收站由我们自主研发,采用新研发的高精度伺服控制技术,利用实时逻辑控制单元替代传统的非实时控制单元,将伺服系统的控制频率由传统的20Hz提升至1000Hz,将系统的响应速度提升至10毫秒量级,轴系控制精度提升到0.01度量级,有效提升了天线对低轨卫星的跟踪精度。”代鑫说。

“天线系统的吊装完成,标志着地面接收站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接下来,我们将集中精力开展内部设备的安装架设和信道的校准,也就是为地面接收站装上‘大脑’和‘心脏’。”工作间歇,代鑫向记者介绍,控制系统是地面接收站的中枢,此次安装的地面接收站控制系统突破了传统航天装备相对落后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将地面装备运行按物联网思维拆解成“单机+业务”的新型运行模式,设备运行管理也由传统的“中心式”升级为“网联式”,使系统拥有了快速扩展、快速重构能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可以直接推送到用户终端,并实现无人值守,通过测运控大厅即可向地面接收站发送各种操作指令。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完成调试、并网等后续工作,进一步提升测运控等卫星综合服务能力,将更精准、更丰富的卫星数据变成可用的数据资源,服务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代鑫说。

记者手记

采访之初,记者对在披烟园内建设的两口“大锅”不甚了解。听了代鑫的讲解,记者对卫星地面接收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卫星接收系统集成工程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当卫星高悬于浩瀚苍穹,卫星接收系统集成工程师就是搭建起地球与卫星沟通桥梁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标准、协议和设备不断涌现,他们需要持续学习,紧跟行业前沿,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地面接收系统中。同时,在面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或客户需求时,他们还要能够灵活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让卫星信号能够顺畅地抵达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为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导航定位等众多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代鑫笑着说,他们的工作是朝霞为邻、晚星做伴,长年奔波,只为架设起一座座联通卫星和地面之间的“数据驿站”,编织起无形的信息纽带。

此次采访,记者有幸见证并记录下了我市第二座卫星地面接收站的重要建设场景。在期待这座地面接收站能够早日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向代鑫这样为鹤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工程师们致以敬意。

责任编辑:樊翠翠审核人:冯丽敏总值班:陈鸿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姓名:
电话: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