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新闻推荐
云鹤说新闻丨“女娲星座”上新!在轨卫星达12颗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4-12-17

“中原2号”等4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女娲星座”上新!在轨卫星达12颗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首席记者 常凯 范鑫】12月17日凌晨,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金黄色的烈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托举着“中原2号”“水利1号”“黄冈1号”“黄冈2号”等4颗卫星腾空而起。火箭咆哮着一飞冲天,尾焰在天际划过一道绚丽的轨迹,勾勒出一幅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向上曲线。

3.jpg

△“女娲星座”卫星示意图

此次卫星成功发射,既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座谈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我市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有力实践,对我市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卫星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次,浩瀚星空迎来的“中原2号”卫星有何特点?“云鹤”通过4个关键词为您一一呈现。

“女娲星座”

此次成功发射的4颗卫星,是“女娲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2号”等4颗卫星入轨后,将与前两批次的8颗已在轨卫星完成组网,为我国洪涝灾害、突发涉水事件、河湖库水体及水利工程监测,以及防灾减灾、自然资源监管、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和省市县等相关区域,提供适时有效的数据、产品及服务支撑,大幅提升我国在雷达遥感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云鹤”了解到,“女娲星座”由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共计划发射114颗遥感卫星。其中,一期计划发射54颗遥感卫星,包括44颗雷达遥感卫星、10颗光学遥感卫星,形成全球1小时重访、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二期将进一步扩大星座规模,计划发射60颗遥感卫星,包括24颗雷达遥感卫星、36颗光学遥感卫星,届时将实现全球分钟级重访、全国天级覆盖、全球周级覆盖,兼具物联网通信、导航定位增强、载荷托管等“通导遥”一体化服务能力,推动我国对地观测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SAR卫星

“中原2号”等4颗卫星和它的“同伴”——“中原1号”“鹤壁1号、2号、3号”一样,同属于高分辨率雷达卫星(SAR卫星),具备单星高分辨率成像、星上图像处理与自主运行、快速响应和长期稳定数据产出等能力特点,可开展全球区域定期覆盖、特定区域快速重访、重点目标高频监视、特殊用户应急调用等观测任务。

那么,在遥感领域,SAR卫星相较光学卫星,有何过人之处?

SAR卫星即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是一种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它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从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利用信号的延迟和相位变化来生成地面目标的图像。它通过在卫星飞行过程中不断地发射和接收信号,模拟一个大孔径的天线,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作为SAR卫星,“中原2号”等4颗卫星与传统的光学成像卫星相比更有优势。比如,它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工作。不受天气条件和光照的限制,能够在白天、黑夜、晴天、雨天等各种环境下正常工作,这使得它在一些恶劣天气条件下或夜间无法使用光学卫星进行观测时,具有独特优势。再比如,它穿透能力强,可以穿透云层、烟雾、植被等障碍物,获取到被遮蔽的地物信息,如能够在云层覆盖的情况下监测到海洋表面的情况。

最为关键的是,SAR卫星能够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经过数据处理后,SAR卫星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清晰地显示地面目标的细节,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的轮廓和结构;并且SAR卫星一次成像能够覆盖较大的区域,从而实现对大面积区域的快速观测,提高了观测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对大面积自然灾害受灾区域、海洋区域等进行监测。

Walker星座系统

此次“中原2号”等4颗卫星构成了Walker星座系统。何为Walker星座系统?该星座系统有何特点?

‌Walker星座是一种特殊的卫星布局方式,由多颗在同一轨道高度和倾角的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地球周围,适用于需要广泛覆盖和高服务可靠性的场景。

Walker星座的卫星轨道为圆形,各轨道平面平均分布,且轨道平面中的卫星排布均匀,这样的设计使得卫星的运动规律相对简单且易于预测,有利于提高轨道的控制精度。通过精确的轨道控制,可以确保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减少因轨道误差导致的通信中断或定位精度下降等问题。

采用Walker星座系统的卫星具有全球覆盖能力强、通信链路稳定性高、频谱效率提升潜力大、轨道控制精度高、系统可靠性高、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应用拓展性强等优势。同时,Walker星座设计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卫星的研制、发射和组网等方面,可以采用较为统一的技术和流程,从而降低建设成本。此外,Walker星座卫星间协同工作能力强,可以充分发挥星座的整体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重访周期

“中原2号”等4颗卫星的回归周期为8天/122圈,卫星重访周期为2至3天,绕地球飞行一圈大约96分钟。其中,重访周期作为卫星在轨运行时的重要参数,值得关注。

重访周期是指卫星在其运行轨道上,对地球表面同一地点进行再次观测的时间间隔。其影响因素包括轨道高度、轨道倾角、卫星数量与组网情况、传感器视角与侧摆能力等方面。

以轨道高度为例,轨道高度较低的卫星,其重访周期相对较短。如近地轨道卫星,距离地球表面较近,运行速度快,能够较快地再次经过同一地点,重访周期可能在数天甚至数小时以内。此外,卫星数量与组网情况也是影响重访周期的重要因素,多颗卫星组成星座组网运行时,重访周期会显著缩短。

随着“女娲星座”在轨卫星数量的增加,其对全球任意单点的重访周期将不断缩短。例如,“女娲星座”一期工程54颗卫星组网后,将对全球任一点平均重访间隔达到小时级,对全国陆地完成全覆盖达到天级,对全球区域完成全覆盖达到月级,能够大大提升特定区域快速重访、重点目标高频监视、特殊用户应急调用、高频形变监测能力,实现定量遥感,具备全球长期观测需求、高时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能力。

当前,商业航天产业正处在市场“破茧”和产业链“成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格局的主要承载地,我市正聚力构建全流程、全要素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卫星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

穹顶之上,“星”光汇聚。随着浩瀚星空迎来“中原2号”等4颗卫星,矢志打造中国商业航天及卫星城市的鹤壁,再启“星”征程、再添“星”动力!

卫星名片

姓名 “中原2号”“水利1号”“黄冈1号”“黄冈2号”

重量 单星重量小于350kg,属于小型卫星

轨道参数 采用太阳同步轨道,4星同轨道面90°等相位编队,轨道高度522km

回归周期 回归周期为8天/122圈,构成Walker星座系统,卫星重访周期为2至3天,绕地球飞行一周用时约为96分钟

成像特点 最高分辨率优于0.3m(实验模式),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高分辨率成像、高精度形变监测、在轨智能处理等能力

责任编辑:樊翠翠审核人:冯丽敏总值班:陈鸿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姓名:
电话: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