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婕 张瑞悦
今年年初以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十有城市为目标,创新实施“1+3+4+N”工作法,按照“拓展空间、丰富业态、提升品质”工作思路,探索便民生活圈建设新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0示范样板。
坚持“问需于民”一个核心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启动以来,示范区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以为民造福为目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社区为平台,以群众为主体,提升便民服务功能,拓展服务空间,形成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
构建“三全”模式 让幸福“出圈”
构建全龄化友好体系。示范区紧盯“一老一小一青壮”需求,聚焦“一老”,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聚焦“一小”,开展托育、社区夏令营等多元教育服务,现有25所学校满足学生教育需求,创立“一三四六七”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围绕“一青壮”,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招聘活动,累计新增技能人才1390人,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815人,创业就业环境持续优化。
实施全领域环境提升。提升淇河生态风貌带,升级水秀、诗经长廊、幻光森林、樱花步道等夜景打卡地,坚持“一米高度看城市”理念,打造樱华儿童友好乐园。完成7条道路、17个街角渠化岛彩化美化工作,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增设服务配套实施,完善综合健身场地,打造可漫步、可休憩、可阅读的“微空间”。
打造全时段服务阵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等阵地,全年开放,灵活延长服务时间,群众无论早晚都能随时进出,通过“超长待机”满足群众全时段服务需求。
聚力“四化”服务 “圈”出幸福密码
服务智慧化,“圈”出便捷生活。示范区拓展便民生活圈智能化应用场景,聚焦减环增效,探索智慧化应用,首创“服务站+社区”管理模式,实现“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全覆盖,317项服务事项实现街道、村(社区)两级“就近办”,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优化公交线网,全域打造公交进港湾,高标准建设21座智慧公交站亭。
服务便利化,“圈”出品质生活。创新居民生活多种消费场景,打造“一带一环一片区”。“一带”,即依托朝歌文化园、鹿台阁等原有发展空间,打造集自然美景、人文内涵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淇河风貌带。“一环”,即串联凯旋广场、月半弯、朝歌里等商业空间,形成游购娱一体闭合动线。婚庆文化基地建成营业,为市民提供多元化消费选择和休闲娱乐场所。“一片区”,即开发淇河下游中国农业公园乡村旅游片区,打造农旅研学体验区。
服务多元化,“圈”出群众幸福感。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7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80余场次。淇河书屋开展活动140余场,参与群众2500余人次。探索“阅读+”模式,“鹤之声”朗诵沙龙每周进行读书分享,鹿台阁广场“千人齐诵诗经、共跳诗经舞”创世界上最多人集体表演诗经舞纪录。
服务网格化,“圈”出群众安全感。优化“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22个城市网格实现义警巡防全覆盖。构建“警防+巡防+群防”模式,开展平安大巡防、“警灯闪烁”、治安乱点整治等活动,累计出动各级巡防力量、城市义警力量8000余人次、巡防车2000余辆次,辖区案件发案下降23%。
吸纳“N个”合伙人,共建共治共享
按照“公益+低偿+市场”运作模式,吸纳空间换资源的“公益合伙人”、联合共建的“部门合伙人”、资金支持的“项目合伙人”、市场主导的“商企合伙人”、自治共享的“居民合伙人”等多元主体合伙人。邀请10余个职能部门,建立“党建联建和结对共建合伙人”关系,构建区域联合党委“引领圈”。以公共空间换资源吸引合伙人入驻,策划社区服务。以“政府+企业”共同建设模式,开设6类社区老年大学课程,设置适老化社区商超,打造普惠社区食堂。吸纳社区志愿者担任公益联络员,开展志愿服务300余次,组建5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家医入户服务1.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