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记者 靖桂宇 文/图】“崔村沟集,在县四十五里,出粗磁(旧同“瓷”)器,山僻颇集外省人。”这是明代崇祯年间《汤阴县志》中对鹤山区姬家山乡崔村沟瓷器的记载。2023年,崔村沟决定启动元钧瓷复烧工作,传承保护传统制瓷技术,壮大村集体经济。2025年1月4日,记者走进鹤山区姬家山乡崔村沟,探访崔村沟复烧元钧瓷的乡村振兴之路。
历史悠久,烧瓷史可追溯至唐代
崔村沟烧制瓷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现在当地还有“打了瓷器别着急,崔村沟的一把泥”的说法。
△王刘清向记者介绍村里复烧的瓷器
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崔村沟一带有13家窑场,其中10家烧缸、3家烧碗。1950年形成了以崔村沟为核心的陶瓷生产区。1954年元月,尚归汤阴管辖的崔村沟成立了汤阴县崔村沟瓷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鹤壁建市后,崔村沟瓷业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鹤壁市陶瓷生产合作社,1958年5月改名为地方国营鹤壁市陶瓷厂,同年8月又改名为地方国营鹤壁市耐火材料厂,之后多次更名。
崔村沟村口至今仍能看到当年烧瓷制瓷留下的大量红陶土和窑口。崔村沟河道两岸,全是宋元钧瓷遗址。“从历史材料可以看出,崔村沟当年的瓷器产业发展得非常好。”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刘清说。
发展特色,重现元钧瓷风采
2023年4月,王刘清和村“两委”党员干部一起开会研究,决定通过复烧鹤壁元钧瓷的办法,发展特色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村里烧制瓷器的历史,王刘清找到村里的老艺人冯二只,说了村里想复烧瓷器的想法,请他出山帮助村里修复馒头窑。因为冯二只曾在当年的陶瓷厂建窑烧窑。没想到这一提议遭到了冯二只的拒绝。
△复烧出的窑变瓷器
“支书刚跟我说重修馒头窑的时候,我没同意。主要是觉得烧瓷器这事儿过时了,而且活儿又脏又累,现在没人愿意干了。后来支书又跟我说了两次,还带着我到河北彭城参观。”冯二只说。
“老冯在彭城参观时说:‘没想到现在人家都发展得这么好了,以前他们可不如咱啊。’有了他这句话,村‘两委’更坚定了复烧瓷器的决心。”王刘清说。
从彭城参观回来后,冯二只帮村里修复了馒头窑。“馒头窑重新烧起来后,村干部让我过去给烧瓷师傅们打下手,我不光挣到了钱,还学了不少技术。”脱贫户王计只说。
馒头窑修复以后,为找到合适的制瓷原材料,王刘清带头学习知识、钻研技术,村干部们一起到山上捡石头进行化验。不懂工艺,他们就聘请老艺人指导、上网查阅资料。
就这样,边学边摸索,2023年8月,崔村沟复烧的第一批元钧瓷入窑。
“崔村沟从古到今能烧瓷制瓷,土、水、燃料这三样东西缺一不可。”王刘清介绍,崔村沟北部为汤河发源地,地下蕴藏高岭土、石英、方解石、高铝土等主要制瓷原料,燃料有煤,为烧制瓷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崔村沟有一处元代钧瓷遗址,曾有人在此拾得钧瓷碎片。“为了复烧元钧瓷,我们在村里找到了很多瓷片,这些瓷片上的颜色非常漂亮,釉色有天蓝、天青。”王刘清说,平顶山学院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曾对崔村沟瓷窑进行过研究和分析化验,他们发现崔村沟瓷窑在明清时期仍在烧制,当时以烧制碗、盘、碟等民用陶瓷器为主,多为敞口、斜壁,内壁较平坦,多施钧釉、青釉与白釉,并结合刻画花、剔花及白底黑花进行装饰。“在颜色上崔村沟古窑址的钧瓷偏蓝色调,这和我们在村里找到的瓷片颜色是相符的。”
“现在我们复烧的元钧瓷里,种类更多了,有盘、盆、钵、盏、碟、杯、盒、壶、瓶、罐等;颜色更丰富了,釉色包含月白、天青、天蓝及红色、蓝色窑变的各种色彩。”王刘清说。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
“2023年年底,我们复烧出来第一批品质较高的成品。100多套成品出来后正好赶上过年,很快就卖完了,销售收入20多万元,带动10余名群众就业。大年初六我们就开始烧第二批。2024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有40多万元。”王刘清介绍。为保护知识产权,崔村沟还注册了“崔村古窑”“古崔村”两个商标。
目前,崔村沟馒头窑共烧制各类瓷器1万件,有胆瓶、斗笠碗、橄榄瓶、葫芦瓶、执壶等。为做好瓷器销售,崔村沟注册了抖音号,有不少人通过抖音慕名到村里买瓷器。
“我们复烧元钧瓷的初心,一是想复原当年鹤壁窑四十五里烧造坡的情景,二是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王刘清说,现在,村里有原料、有技术、有场地,却缺少支撑起产业发展的人才。“现在村里能拉胚的只有几个老年人,年轻人不太愿意学这种技术。要想把制瓷产业发展起来,只有动员年轻人学起来、留下来,产业发展才有动力、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