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记者 朱向阳/文 张宁/图】2月10日,在河南春晓种业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总经理董本波正在给员工做培训。
“1990年我从安阳农校毕业后,先后在浚县农场四分场和浚县种子公司干了12年。”董本波说,这期间,他承担过河南省小麦旱地和水浇地高肥组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为他日后从事育种打下了基础。
2002年董本波决定开始创业。“创业之初,我选择了代理广大农民朋友认可的‘周麦’品种,赚来了第一桶金。”
20多年前,小麦育种主要采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完成。董本波逐步进入育种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用的甚至是更笨的办法。“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牙咬、眼瞪、一杆秤,外加一个放大镜。”董本波笑着介绍,牙咬,感受小麦的质感;眼瞪,观察小麦的外观;一杆秤,明确小麦的产量。
培育出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顺利的话需要10年左右,要在无数次的选择中摸索前进。
“我的皮肤天生比较黑,后来从事农业工作,每天在田间地头暴晒,所以晒得更黑了。”董本波说,创业之初,他还没有现如今这般黝黑。他的肤色,随着育种年限的增加一点一点加深。
董本波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浚晓9706”“春晓158”“春晓186”“春晓159”“春晓196”5个小麦品种的审定证书。目前,他培育出的种子年销量2700万斤左右,在江苏、安徽、陕西、河南等省种植。
董本波踏入种子行业,一干就是30多年,提单产,一直是他工作的重心,而“提单产”的关键密码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
在董本波的高产攻关田内,代繁的小麦品种纷纷实现了预期目标:2013年,代繁的“周麦27号”,百亩方平均亩产754.8公斤;2014年,代繁的“周麦26号”,百亩方平均单产761.9公斤;2019年,代繁的“郑麦618”,平均亩产808.63公斤;他自己研发出的“春晓196”更是实现了平均单产856.2公斤的傲人成绩。而最令人兴奋的是他代繁的“艾麦180”,在2024年夏收时经实打验收,单产912.6公斤,创下了当年全国冬小麦单产新高。
时光荏苒,董本波的肤色更加黝黑,银发也悄无声息地爬上他的鬓角。
“育种路注定艰辛,我会坚守下去。”他说,只有耐得住寂寞,俯得下身子,守得住初心,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