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 远离布病威胁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5-04-09
随着天气转暖,许多市民外出就餐时喜欢饮用现挤鲜奶、食用涮牛羊肉或烤肉串。然而在享受这些美食的同时,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布病?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呢?
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波状热、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至21天,平均14天,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多汗(见于夜间)、乏力、肌肉关节疼痛,部分患者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转化为慢性病,出现关节损害等严重健康问题。
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布病主要通过感染布鲁氏菌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播给人,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播途径:皮肤及黏膜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娩出物,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常见于兽医、饲养员、屠宰工人等职业暴露人群;消化道传播,食用含布鲁氏菌的水或食物后,病菌通过口腔、食道黏膜侵入人体,如喝生奶、食用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均有可能引起感染;呼吸道传播,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导致感染,常见于皮毛加工、圈舍清洁及实验室操作等场景。
如何预防布病?
布病可防可治,关键在于做好以下防护: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肉制品,特别是烤肉和涮肉必须确保完全熟透;其次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认真洗手,加工食材时严格做到生熟案板、刀具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污染;最后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肉,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若出现发热、多汗、乏力等疑似布病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近期是否有牲畜接触史、是否食用过未煮熟的牛羊肉或生鲜乳制品、是否有布病流行区旅居史等信息。(鹤壁市疾控中心侯海梅供稿)
【责任编辑:樊翠翠审核人:冯丽敏总值班:李洪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