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记者 王凤侠】4月17日,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冯庄村的林海泛起细碎声响,100多亩赤松茸迎来采收季。
走进该村赤松茸种植基地,只见茂密的树林下一行行铺着底料的田垄整齐划一,田垄上破土而出的赤松茸探出了红褐色的“脑袋”和白色粗壮的菌柄,东一簇西一丛十分喜人,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娴熟地翻动腐殖土层,将一颗颗圆滚滚的赤松茸收入筐内。
望着一筐筐新鲜的赤松茸,冯庄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喜满脸喜悦。他蹲下身指着刚摘下的赤松茸介绍:“天气一暖和,赤松茸就跟赛跑似的疯长,现在每天的采摘量在四五千斤。4月底、5月中旬将达到采摘高峰,每天采摘量约2万斤,我们100多亩地预计总产量可达到60万斤。”
据了解,这是冯庄村第二年种植赤松茸,经过第一年的试验,这种林下种植以“低投入、高回报、可持续”的特点,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绿色杠杆”。它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更为农民开辟了“林下掘金”的新路径。
“赤松茸适应性强,喜阴凉湿润,我们采用分层管理,也就是‘上层林木、中层菌菇、下层腐殖质’的模式,形成立体种植结构,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同时,我们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作培养基,模拟自然腐殖环境,产出的赤松茸口感接近野生菌,品质更优。”吴海喜表示,他们巧妙利用树林郁闭度达70%的天然优势,将传统林场转型为“立体银行”,实现亩产值突破2万元,较单纯林木增值近十倍。
北京、上海、四川等地陆续成为该村赤松茸的主要销售地,同时村里还建成了冷藏保鲜库,用于采摘后的赤松茸经打冷和分级包装后进行存放。
值得关注的是,赤松茸种植产业的兴起还为村里的群众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种植、分拣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均吸纳大量村民参与,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50多岁的村民李女士便是受益者之一,因年龄大外出不好找工作,如今她在赤松茸基地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每天来基地采摘赤松茸,每月收入3000多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近年来,冯庄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经济增长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赤松茸种植产业,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农民增收。一个个赤松茸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富民伞,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区里、街道都非常支持,派出了许多科技特派员对我们进行指导,无论从技术引进、菌种购置,还是用工、产品销售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帮助。今年我们在套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座温室大棚,接下来村里计划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党建引领,合作社牵头,村民‘以工代资’入股分红,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谈及产业未来的发展,吴海喜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