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排头兵” 群众致富“引路人”
——记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派驻浚县屯子镇裴庄村第一书记万灏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记者 张文渊 通讯员 李俊南】在浚县屯子镇裴庄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叫万灏,是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派驻裴庄村第一书记,一个从繁华都市的机关干部变身为扎根乡土的“村里人”。
万灏2020年3月开始驻村,2021年3月至2025年2月任浚县新镇镇邢固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面对急难险重冲锋在前,经历了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灾后恢复重建、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摘牌脱帽(国家挂牌督办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大考验,在邢固村连续担任两届驻村第一书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
万灏先后获得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出彩河南人”第五届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及称号,被浚县县委、县政府记单位集体三等功和个人三等功。
坚守初心
做“有情怀”的筑梦者
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开展基层工作的“排头兵”,万灏时刻谨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2020年,刚到邢固村的万灏积极走访群众,为出车祸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建微申请到“让单亲爸爸活下来”大病救助慈善项目,又寻求单位领导支持,共为刘建微募集善款3.4万余元。村内有6名事实无人供养儿童,万灏拿着材料在市、县民政部门间奔走,为每个孩子争取到政府补助金1.26万元,还帮助村里6名残疾村民办理了残疾证。他从群众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为了让群众享受到丰富的文娱生活,万灏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下乡慰问演出活动,统筹相关资源,常态化开展“党史方志文化进校园”和六一儿童节活动。在走访中,他了解到留守老人多受病痛折磨,便邀请河南中医药大学专家22人到村开展为期7天的医疗支教活动,共诊疗村民1100多人。
为挖掘邢固村历史文化资源,万灏开拓思路,协调本单位捐赠10多万元建设邢固村史馆,完成了全省首个结对帮扶村史馆建设。2024年,他为邢固村成功引进投资300万元的服装加工项目,每年可安置就业50多人、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至7万元。
冲锋在前
做“有力量”的拼搏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万灏坚守的信念。2021年7月,邢固村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万灏带领村“两委”干部迅速成立了党员突击队、紧急救援队,以“不落一人”的要求转移群众3812人。他与500多名干部群众日夜坚守保卫大堤,洪水退后,他又马不停蹄组织消杀、清淤。在没水、没电、没信号的艰苦条件下,他组织村干部、大学生志愿者连续工作20多天,及时做好灾后各类信息采集、统计上报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刻不容缓,万灏一方面协调灾后恢复重建项目5个,为邢固村协调捐款捐物合计255.33万元;另一方面,制定24小时值班制度,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确保健康监测、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稳中有序推进。
万灏还在村里成立了“浚县无疆义务救援队”。截至目前,该救援队有队员135人,参与各类救援活动30余次。
至真至诚
做“有品格”的奉献者
驻村更助村。洪涝灾害过后,万灏与村“两委”干部针对种不上小麦的地块,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推广种植时令的娃娃菜。他向县里申请了投资60万元的娃娃菜存储配套冷库项目,2024年又投资35万元为娃娃菜加工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娃娃菜种植成了邢固村的特色产业,每年可安置就业40多人、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多元。
为让农产品销路更广,万灏自学直播带货,定期参加县里的“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我为浚县农产品代言”直播活动,为小河白菜、善堂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新市场。
今年3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的安排,万灏被选派到裴庄村任第一书记。他依旧是满腔热忱,一头扎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驻村首日,万灏便化身“行走的调研表”,挨家挨户走访。晨光微露时,他已蹲在田埂边,与挥锄的老农唠着作物收成、灌溉情况;夜幕降临时,他又在村委会的白炽灯下与村“两委”干部围坐,将白天收集的问题一一梳理,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笔勾勒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
